修改时间:2016-12-19 14:38:37 浏览次数:5206次
导语:今年,对第三方支付行业来讲,是风云突变的一年。监管文件密集下发、牌照发放收紧,使得卖牌照成为小型支付机构最后的退路。
今年,对第三方支付行业来讲,是风云突变的一年。监管文件密集下发、牌照发放收紧,使得卖牌照成为小型支付机构最后的退路。与此同时,一些企业借收购牌照进行布局,此外,银联、银行、手机厂商等也开始发力移动支付。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双寡头”格局生变,第三方支付行业正在步入新的江湖。
银联的反击:小支付机构做战友
伴随着移动支付市场蛋糕的不断增大,传统金融机构再也无法坐视不理,从去年开始,中国银联以及多家银行纷纷入局,欲在第三方支付行业分一杯羹。
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家队”银联携银行联手苹果支付、三星支付推“云闪付”,展开反攻。对此,分析人士表示,由于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扫码派”占绝对优势,银联即使联合苹果支付以及三星支付,要想撼动支付宝、微信支付的移动支付份额,可能也有较大难度。
事实上,“云闪付”并没有帮助银联打开局面。今年,银联又发起第二轮反击。今年12月12日,银联发布“二维码支付标准”,该标准特色在于采取“四方模式”,并且银联还打算联手中小第三方支付机构挺进二维码支付市场。银联视其为“联合成员机构推广与应用二维码支付的第一步”。
对于中国银联的布局,易观分析师王蓬博认为,银联推出二维码支付标准,为下一步银联及银行设计和开发二维码产品提供了安全相关的标准依据,从而为实现跨机构之间银行卡条码支付互联互通奠定了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银联的二维码支付标准不是行业标准、监管标准,是一种企业行为。第三方支付机构会不会买单,由市场决定,是企业行为、市场行为。在董希淼看来,中小第三方支付机构在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强大攻势下,生存不易,因此会采用中国银联的二维码支付标准。
在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薛洪言看来,从未来发展看,统一的标准对于中小支付机构是利好,而交易信息的互联互通实现了交易信息在发卡行的沉淀,也更容易得到银行的支持。所以,不难预测,银联的二维码支付标准将在短期内迅速俘获一批中小支付机构,在各方的推动下,应该能够快速打开局面。
寡头:支付宝与微信地位恐生变
随着银联加入移动支付的战局,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双寡头”局面恐将生变。
薛洪言透露,目前第三方支付企业能够盈利的是极少数,行业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平衡市场利益分配机制,同时加速推动行业的并购整合,使得行业商业模式本身可盈利、可持续。
上述支付行业人士表示,许多持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公司卖掉自己手中的牌照变现其实是非常明智的。伴随着监管力度的不断增强,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业务范围也将不断收紧,今后主动申请终止支付业务的第三方牌照拥有者也许会越来越多,未来的第三方支付市场,也注定将是巨头的天下。
薛洪言也表示,银行和银联加入扫码付的布局后,可以快速弥补其在线下小额支付场景中的缺失,提升客户黏性,同时也有助于巩固其在大额支付场景中的优势。可以预期,第三方支付在线下支付场景中步步紧逼的态势有望放缓,甚至不排除银行或银联依靠扫码付在局部市场中暂时扳回一局的可能性。
对于一些有意转型的第三方支付机构,薛洪言建议,从目前大资本频频并购第三方支付企业的趋势来看,支付业务与理财、借贷等其他持牌金融机构联姻或作为基础性功能整体并入大的互联网金融集团是比较可行的选择之一,支付业务本身不盈利,但可通过理财、借贷等业务实现集团的整体盈利。当然,前提是建立有效的风险隔离机制和客户权益保障机制,清晰界定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小机构:高价卖牌为生
高价卖牌照求变现成为今年第三方支付行业的普遍现象。而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小型支付机构艰难的生存境地以及行业加速分化的态势。
事实上,今年第三方支付企业频频被上市公司、互联网企业收购,且收购价格也屡创新高。例如,唯品会4亿元收购浙江贝付、美的集团出资3亿元收购神州通、恒大集团5.7亿元收购集付通、美团10亿元全资收购钱袋宝。
日前,北京润京主动申请终止支付业务,已获央行批复,这也成为首家主动申请终止支付业务的企业,自从2015年初注销第一家支付牌照以来,这已经是央行注销的第四家支付牌照。
对此,网贷之家首席分析师马骏认为,随着监管的加强,未来小规模的无牌公司,或是有牌滥用的公司将逐渐被治理。同时,第三方支付领域的垄断在加强,已经成为寡头的公司会越来越强,想创新的小公司能博弈的空间会被挤压得越来越少,这也意味着第三方支付行业会越来越规范,普通用户的权益更加能得到保障。他表示,2016年移动支付市场规模扩大,近场支付逐步完善并走热。各支付机构将注重消费场景细分领域的挖掘,同时随着合规性要求的提高,监管层对违规第三方机构查处力度加强,第三方支付平台逐步回归支付本身。
被处罚成“主打”
今年4月,监管层连续发了5个文件来整治支付行业乱象。为了防控风险,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连续下发了两个文件,除此之外,央行在4月也给第三方支付机构下发了两个文件,包括《非银行支付机构分类评级管理办法》和《支付结算违法违规行为举报奖励办法》,其中分类评级办法将对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分类评级。
更为重要的是,在此次全国掀起的非法集资整治活动中,第三方支付机构也在整治范围内。4月14日,14部委联合印发《非银行支付机构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7月以来,第三方支付行业大事频发。包括央行《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自7月1日正式执行;7月末,央行原则上通过成立网联平台整体方案的框架,计划今年底建成。建成后,所有第三方支付都将通过网联平台进行;8月初,央行主管的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完成二维码支付业务规范的制定,正向会员机构征求意见;8月12日,首批27家支付机构均得到续展,但部分机构的部分业务有所调整。
今年以来,监管层不仅频繁下发监管文件,还对部分支付机构采取了巨额罚单的“酷刑”。自今年1-10月以来,被央行开过罚单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已有25家。
一位支付行业资深分析人士指出,监管层连续发文整治,有利于行业的规范和发展,并不是为了打压这个行业,对于一些比较规范的机构,并不会认为是难关。虽然第一批支付牌照很快就将到期,但是对于一些排名靠前的机构,他们争取牌照很容易,很多业务都是跟着监管层的步伐走,不规范的小平台确实需要好好注意。(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