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Android通用版/手机app下载

NEWS CENTER
40天“吹”来资金12亿 共享充电宝随“风”飘扬

导语:“风”突然刮过来了。40天时间,11笔融资,近35家机构入局,融资额约为12亿元,这是2015年共享单车刚出现时获得融资额的近5倍。

充电宝.jpg

“最近一个月,我每天都在思考一个问题,风停之后该怎么办?”坐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面前的来电科技CEO袁炳松陷入了沉思。创业13年,从传统电池行业到充电宝租赁,他第一次体验到站在“风口”上的快感,很清楚这股倏忽而至的“风”背后,多少有些运气成分。

时间回到一年半前,第一台“街电”充电宝租赁柜机在长沙某商场落地,但在接下来的数个月时间里,少有人问津。

“风”突然刮过来了。40天时间,11笔融资,近35家机构入局,融资额约为12亿元,这是2015年共享单车刚出现时获得融资额的近5倍。共享充电宝到底发生了什么?

初上市“鲜有人问津”

2015年12月,第一台街电充电宝租赁柜机在长沙某商场落地。这个时间距离摩拜获得A轮融资不到两月,几天后ofo宣布完成Pre-A轮融资。当时少有人预见共享充电宝将成为2016年最大风口。

在接下来的数月,街电团队在长沙投放了500多台柜机,但鲜有人问津。而商场外,售卖充电宝的小贩生意却红火。

张希是当时街电项目的负责人之一,他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2015年的时候国内经济不是那么好,商场都没有人逛,产品怎么会有人用呢?”

为了提高品牌认知度,他与团队积极“地推”,策划了多场线下活动,但最终知晓这一品牌的用户仍寥寥无几。

惨淡的运营数据让主导项目的海翼股份(839473,OC)创始人兼CEO阳萌心生退意。曾供职于“街电”的一位前员工透露,“当时阳萌想不干了,加上机器等各种硬件打算1000万打包卖出去,还鼓励员工内部购买,最终还是卖不动。”

直到2016年4月份,数据开始平缓上升,一台机器每天可赚4~5元,可惜的是“结果还是离想象中差得比较远,当时公司(海翼股份)对项目的期待值比较高,希望一投入就有特别好的表现。”张希说道。

直至2016年底,街电亏损严重,负债率高企。街电投资方之一的欣旺达(300207,SZ)发布的公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深圳街电科技有限公司经审计的财务数据为:资产总额为288.39万元,负债总额为865.84万元,净利润为亏损509.32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300.23%。

在资本层面,初期共享充电宝并未受到青睐。在记者采访的多位深圳当地投资人中,不少在去年初就接触过包括街电、来电在内的多个项目,但最终没有出手。

来电科技CEO袁炳松直言,至今接触了数十家投资机构,“大部分还是质疑这个东西到底有没有需求。”

深创投集团投资人刘辉对共享充电宝的投资价值持保留意见,“共享单车是刚需,解决的是‘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但充电宝到底是不是强需求?”

松禾资本业务合伙人张海春的观点是,充电宝租赁技术门槛较低、模式容易被复制。这是一门生意,但不容易做大。

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创始及管理合伙人龙宇直言,与共享充电宝共生的市场,是手机待机时间越来越长、餐饮娱乐场所设施越来越完善的市场,共享充电宝在整个商业体系中只是补充的角色。

融资“忽如一夜春风来”

投资方观望和保守的态度在今年初发生了明显变化。去年来电科技与某家知名天使机构谈1亿元左右的融资,后者嫌太贵没投。到了年后,北京的另外一家机构居然给出了3亿元的投资额度。

4月5日宣布获得SIG海纳亚洲、红点创投、九合创投2000万美元A轮融资后,“没停过”,袁炳松说,“五一期间确定了新一轮融资的FA,安排开云手机平台(中国)官方网站见了一批投资人,也有很多资本来找开云手机平台(中国)官方网站。”

联想之星的一位投资人在朋友圈说道,“作为一个没有带充电宝就毫无安全感的人来说,我一直认为共享充电宝并没什么实际用处。直到出门发现充电宝没电了,手机剩下20%的电,我发现我错了。”

4月初,街电、来电、小电、Hi电等多家公司率先拿下融资。记者当时询问梅花天使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是否有考虑投资该类项目,对方表示“还没怎么再看”。4月18日,河马充电宣布获得梅花天使等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种种微妙变化在发生,各家企业融资激战正酣。40天时间,11笔融资,近35家机构入局,融资金额约12亿元,是2015年共享单车刚出现时获得融资额的近5倍。

鼎晖投资、高瓴资本等多家PE机构也参与到共享充电宝的早期投资中。一位投资人告诉记者,“这些机构大多不想错过风口,占个坑而已,实际投得并不多。”

陈欧的到来,聚美的入局,让竞争对手有些猝不及防。5月份之前,街电创始成员之一的林静(化名)还接受过经纬中国、启明创投等资本方的尽职调查。没想到,随后陈欧带着3亿元进来了,其团队也进入街电内部交接工作。5月26日,街电创始软件团队及硬件负责人因股权缩水、大股东海翼股份股权承诺未兑现而集体离职。

“陈欧跟我聊过,他还是蛮懂产品的,最后可能觉得团队不够强,没投成吧。”深圳市云充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充吧)创始人雷云对记者说道。云充吧成立于2015年10月,产品投放甚至早于街电,但在资本战略上显得有些“后知后觉”。

眼看着竞争对手的融资步伐远超自己,雷云并不甘心,快速对团队、产品、战略等进行了重新调整。5月9日,云充吧宣布获友宝Ubox2500万元投资,充电宝与售货机走到了一起。

目前,已获得融资的企业超过10家,多家VC、PE以及互联网巨头入局。“小电”背靠腾讯,“怪兽充电”获雷军所在的顺为资本与小米青睐,“街电”有聚美雄厚资金支持,美团高层透露将涉足相关业务等等,这些战略资源将很快被瓜分完毕。

共享充电宝很可能不再是一片蓝海,但仍吸引不少创业者蹭“风口”。在深圳从事锂电池行业的王小龙,最近就忙着在各个微信群求生产商合作伙伴。

风若停“路在何方?”

“最近一个月,我每天都在思考一个问题,风停了之后该怎么办?”坐在记者面前的袁炳松陷入了沉思。他很清楚这股倏忽而至的“风”的背后,多少有些运气的成分在里面。“共享单车投得差不多了,投资人急需找到下一个突破口。”袁炳松说道。

从网约车到共享单车,中国投资人对“共享经济”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根据毕马威近期发布的报告,2016年中国风投公司共投出了310亿美元,同比增长近20%,其中大部分流向了共享经济公司。

然而,这似乎也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创投圈正出现“过度共享”的趋势。在刚刚过去的5月份,就有超过3家“共享雨伞”企业宣布获得融资,相关的创业公司超过5家。此外,“共享篮球”的模式也进入了大众视野。

可共享的物件越来越小,“风口”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这背后与资本的助推密切相关。正如联想创投执行董事顾正斌所说:“如果不是资本进入,开云手机平台(中国)官方网站很可能不会如此早地讨论共享充电宝。资本的力量在创业中逐渐大过模式、技术创新本身,这是一件比充电宝租赁更大的事。”

蓝湖资本合伙人殷明在其文章中写道:“最近除了充电宝和人工智能还能投点什么?这是我半年来被同行友人问及最多的问题。这恐怕是中国TMT风险投资历史上最焦虑的一段时光。”

这折射出的是机构资金太多与好的创业项目太少之间的矛盾。资本大量涌入让袁炳松担心一场无可避免的“恶战”将至。他预言,共享充电宝很快会变成一片血海。但他强调自己并不焦虑,对于即将到来的“战争”充满了兴奋和期待。

来电虽然在获得第一笔投资前就已“实现盈利”,但空间和规模较为有限,除了广告、数据线、超时收费等,目前暂时没有其他可行的盈利模式。

产业观察人士洪仕斌认为,小场景的共享充电宝很容易被其他方式所替代、热门行业可能会遭遇恶性竞争、盈利模式单一等都是共享充电宝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所以,如果风停了,该怎么办?小电科技投资人、金沙江创投创始人朱啸虎此前表示,对于共享充电宝未来的路怎么走,自己也没谱,“我现在也说不好。”

袁炳松的方向是“数据”,“这个具体还要探索,现在也没有明确想法”。有行业人士认为,这也是一个“线下入口之争”,但能不能往线上转?怎么转?袁炳松认为这一切尚是未知之数。但他预感,最后终究可能变成一场“资本的盛宴”。(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分享到: